著名音乐学家居其宏教授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我国音乐剧创作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5/5 15:07:00
浏览量次
2017年4月26日,由中国音乐剧协会四川音乐学院基地邀请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教授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我国音乐剧创作的历史与现状》。
居其宏教授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歌剧和音乐剧的理论研究与评论,其研究领域也涉及当代音乐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批评学、音乐美学、音乐编辑学等。先后出版专著《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歌剧艺术论纲》、《音乐剧:作为二十世纪之都市文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等,作有音乐剧剧本《中国蝴蝶》、《妈祖的传说》等,并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论文、评论200余万字。曾担任音乐剧《秧歌浪漫曲》总策划、乡村歌剧《拉郎配》艺术总监、音乐剧《中国蝴蝶》艺术总监,为发展中国歌剧和原创音乐剧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居其宏教授结合我院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剧协会的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剧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所在地的现状,特为我院师生开了这场讲座。讲座主要涉及我国音乐剧的幼年时代、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以及制作人李盾主持制作的音乐剧和三宝与关山组合的音乐剧近作等六个方面。
居教授首先对什么是“音乐剧”做了学术概念的界定:“音乐剧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演出一个完整、曲折、动人的故事。”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就是中国歌剧诞生的标志,其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和《小小画家》就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意味着我国歌剧创作进入了专业领域,为我国音乐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欧美的歌舞片传入上海,中国作曲家受到西方音乐剧的影响,创作了我国第一批音乐剧,如歌舞乐剧《西施》、歌舞剧《桃花源》、音乐剧《孟姜女》等。80年代,我国的音乐创作开始摆脱西方的影响,出现了一批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剧,如轻歌剧《芳草心》、音乐歌舞剧《搭错车》、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等。9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体裁样式更为成熟,音乐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音乐剧《四毛英雄传》、《夜半歌魂》、黄梅音乐喜剧《秋千架》等。新世纪的音乐剧更注重时代性和市场性,同时结合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出现了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音乐剧《茉莉花》、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佳作。历时百年,我国的音乐剧已经从最初依靠模仿、改编西方音乐剧的窘况发展到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剧,剧中音乐充分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戏曲、板腔体及结构,表现出民族化个性化的特征。
其后,居其宏教授以李盾和三宝与关三组合为例,谈了音乐剧制作在我国的现状。李盾因支持中国原创音乐剧,对我国音乐剧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导演的第一部歌舞厅音乐剧《西施》采用男女反串的方式来扮演剧中的男女主角非常具有特点,但因表演和演唱的不足,未能搬上舞台。此后相继导演了《蝶》、《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等作品,皆因故事情节、服装、表演、演唱等方面的问题而显得有些不足。三宝与关三组合创作的《三毛流浪记》、《钢的琴》、《王二的长征》以及《聂小倩与宁采臣》等作品相对成熟,他们的作品将音乐剧的创作观念从普通的故事音乐剧转向概念音乐剧,但这样的观念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很难市场化。从欧美的音乐剧市场来看,能够赢得观众、赢得票房的作品还必须以音乐为主,以故事为主的音乐剧。
最后,居其宏教授总结了我国的音乐剧还存在的三个问题,即缺少好的剧本、好的作曲家以及真正有才华的音乐剧制作人。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将我国的音乐剧发展得更加优秀,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居其宏教授也对我院的音乐剧协会暨理论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殷切希望,呼吁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音乐剧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努力研究中国音乐剧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音乐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